欢迎访问宿州学院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处网站!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学评估 >> 正文
评建知识之二:教育部评估中心主任刘振天在我校评建工作动员会…
发布人:质评处 发布日期:2013年03月05日

尊敬的桂书记、陈校长、在座的各位领导和各位老师:

非常高兴能够受学校的邀请参加宿州学院第三次教学工作会议。刚才听了陈校长的工作报告和张校长对宿州学院评建工作方案的介绍,对我来说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机会。通过两位校长的报告,宿州学院的教学工作抓得紧,抓得实,效果显著。学校在安徽这样一个欠发达地区取得这样的成绩,着实不易,这些成绩离不开各位领导和老师的共同努力。陈校长的报告对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的各个方面讲的全面、深入、透彻。我在这里主要围绕本科教学合格评估与新建院校质量建设谈一些体会。

一、新一轮本科高校教学评估制度

(一)目标

建立健全以学校自我评估为基础,以院校评估、专业认证及评估、国际评估和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常态监测为主要内容,政府、学校、专门机构和社会多元评价相结合,与中国特色现代高等教育体系相适应的教学评估制度。

(二)主要思路

1.强调学校自我评估

高等学校要建立自我评估制度,根据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对教学条件、教学过程、教学效果进行评估,包括院系评估、学科专业评估、课程评估等多项内容;要求建立有效的校内教学质量监测和调控机制,建立健全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要求学校要在自我评估基础上形成年度质量报告,并形成制度化、常态化。

2.建立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

通过采集反映教学状态的基本数据,建立本科教学工作及其质量常态监控机制,并对一些核心教学数据在校内一定范围内发布并向社会发布。

3.分类开展院校评估

(1) 合格评估重点考察学校的基本办学条件、基本管理规范和基本教学质量,结论分为“通过”、“暂缓通过”和“不通过”三种。

(2)审核评估重点考察学校办学条件、本科教学质量与学校的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的符合程度;学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及运行状况;学校深化本科教学改革的措施及成效;评估后形成写实性报告,不分等级。

4.开展专业认证及评估

重点在工程、医学等领域推进专业认证;与行业共同制定认证标准,共同实施认证过程;程序、标准与国际标准实质等效;鼓励专门机构和社会中介机构对高等学校进行专业评估。

5.开展国际评估

鼓励有条件的高等学校聘请国际高水平专家学者开展本校学科专业的国际评估;探索与国际高水平教育评估机构合作。

6.健全组织体系和工作机制

完善中央和省级政府两级分工明确、各负其责的本科教学评估工作制度;强调建立与“管办评分离”相适应的评估工作组织体系,充分发挥第三方评估的作用。

(三)新方案的特征

1.整体的制度设计,目标、体系、任务、不同阶段的要求明确;

2.强调了教学质量保障低重心、常态化的管理机制;

3.突出了分类评估、分类指导的理念;

4.强调了国家、省级、学校分级管理、分层评估的组织体系;

5.多样的评估标准,如合格评估指标体系和审核评估标准指南;

6.多种的评估形式,如学校自评、院校评估、专业认证、国际评估;

7.多元的评估主体,如政府、评估机构、学校、社会各界;

8.多渠道的评估结果发布方式,如状态数据、学校年度质量报告、专家评估报告等。

(四)工作思路:整体设计、分类操作、系统推进、稳妥实施

1.开展合格评估;

2.开展审核式评估;

3.完善本科院校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

4.推动“211工程”高校发布本科教学质量年度报告;

5.专业认证,推动高水平大学开展学科专业国际评估。

二、新建院校的合格评估

新建本科院校是我国高教重要部分:三分天下有其一。新世纪以来,新批准建立的本科院校近300所,担负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主责。但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办本科时间较短,非省会城市高校多(70%以上),大多由专科升格而成,办学基础相对薄弱。对新建院校实行合格评估意义重大,关系到中国高等教育整体质量水平,关系到高等教育强国战略目标能否实现。

(一)合格评估的指导思想

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重在建设

(二)合格评估的主要目的

概括为:“四三二一”,即:实现“四个促进”,达到“三个基本”,体现“两个突出”,形成“一个引导”。

(三)合格评估的新理念

1.替国家把关、为学校服务的理念;

2.学校为主体的理念;

3.学生为本的理念;

4.合格评估的新指标:7个一级指标,20个二级指标,39个观测点。强调领导作用,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强调经费投入,强调内部质量保障体系,体现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强调产出导向。

三、评建工作中学校应该做什么

学校一般做法:学习、动员: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强化组织和领导;对照指标梳理:总结经验、理顺思路、查找问题与不足;参观考察与交流:请进来、走出去、学习好的经验;任务分解、落实:成立评建组(各部门、单位、个人);数据、材料、报告、各工作环节准备:迎专家进校:接待、配合等工作;整改报告;虽然正确而有效,但失之具体。

(一)评建要有大视野

明确高等教育发展新阶段、新形势和新任务。

2011年底:

在校生总规模: 3167万人 居世界首位

毛入学率: 26.9% 大众化后期

高等学校总数: 2762所

普通高校: 2409所

普通本科院校: 1129所

高职院校: 1280所

本科院校: 820所

独立学院: 309所

目标:大国→强国 做大→做强

战略:外延发展向内涵发展转变

主题: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教育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要求。第一部分:第1条和第2条,阐述总体要求;第二部分:第3条至11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政策措施;第三部分:第12条至18条,重点阐述增强科学研究能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文化传承创新的政策措施;第四部分:第19条至25条,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的政策措施;第五部分:第26条至28条,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的政策措施;第六部分:第29条和第30条,重点阐述加强条件和经费保障。把人才培养作为提高质量的首要工作,把内涵发展作为提高质量的核心要求;把体制机制改革作为提高质量的根本出路,把教师队伍作为提高质量的根本保障;把监测评估作为提高质量的必要手段;把创新引领作为提高质量的动力源泉;把对外开放作为提高质量的重要途径。

(二)以指标体系为纲,做好顶层设计,着力解决五大矛盾

1.应用型人才培养与传统学术教育质量观之间矛盾。

2.应用型人才培养与单调学者型教师队伍之间矛盾。

3.应用型人才培养与单一学科型课程体系之间矛盾。

4.应用型人才培养与僵化知识生产方式之间矛盾。

5.应用型人才培养与学术型评价制度之间矛盾。

(三)抓住关键,在人才培养模式上下功夫

人才培养模式是教育质量的首要问题,什么是人才培养模式?高校人才培养,要符合三个方面的要求:一是符合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二是符合科技文化发展对人才的要求,三是符合人才自身发展的要求(不同大学对三个方面会有所侧重),对这些要求的认识构成教育思想观念。从上面三个方面提取和选择人才培养目标,通过合适的程序编制出培养方案,并把它们扎扎实实落实下去,就会得到预期的人才质量。提取和选择的目标,根据目标设置的课程和开展教育教学活动(课程实施),以及相应采用的方法和评价手段,加在一起,总体上构成人们所说的人才培养模式。所以,就这个逻辑来说,人才培养模式是与质量密切相关的。如果用系统图来描述,它们包括了两个子系统。

人才培养模式的设计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分三个层次:宏观层次,中观层次和微观层次,相应地分为全校性人才培养模式的设计、专业培养方案的设计和单门课程的设计。

1.目标的设定:目标的三个来源、目标的层级性、目标的表述。

2.内容的选择:原则:适时原则、完整原则、经济原则,实践原则、量力原则、满足原则。

3.内容的程序和结构:纵向结构:连续性原则和程序性原则,横向结构:统合原则。

4.学习者:原有基础、学习动机、兴趣爱好、素质发展、创造性的培养:五个保障系统(知识、思维、动力、实践、时间)。

5.教学过程: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方法、教学手段。

6.教学资源:图书、设备、设施。

7.评价:目标是否合理、目标是否达到、如何检验。

8.课程的改进:如何根据反馈信息改进课程。

(四)确立“三全”质量观

1.确立全面质量、多样化质量观:全面服务人才培养,打破单一学科或学术质量观。

2.树立全程质量观:投入(入口)质量、过程质量、出口(产品)质量。

3.树立全员质量观:全员参与、提高质量,人人有责,教师是提高质量的基础,教师要做教学改革的试验者、反思者和实践家。

'